複習〈四無量心〉,先從發平等捨心開始。
複習「四念住」配合「四法印」觀想的部分。
「身念住」配合「諸行無常」
「受念住」配合「有漏皆苦」
「心念住」配合「諸法無我」
「法念住」配合「涅槃寂靜」
這四個部分哪一個覺得最難?我們說凡夫所想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實相其實落差很大,去尋找時會有種找不到的感覺。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心為何,才會了解因為心的自性是光明,才會知道我們常起煩惱的部分是客塵,是可以去除的。平時我們依慣有的習性去思考「心」是什麼時,會去尋其形狀、實體、到底在哪裡、存在與否,等等這些想法,其實也是「心」啊。那麼「心」是獨立存在還是假名安立,也是要去思考的。
「心」和「心所」有什麼不同呢?我們現在常用到的,大多是在五根上所運用的「心所」含蓋的部分,從五根中散亂出去的也都是心所的部分。我們凡夫以為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等等的心所是可以同時運用的,其實不是。用的都是在粗分的部分,剎那剎那的變化我們是不了解的。例如,在一個硬的座墊上,剛坐下去沒有堅硬不舒服的感覺,半個鐘頭過去了,粗猛的、不舒服的感覺才顯現,這是因為一開始很細微的感受我們察覺不到。
所以在開始的「身念住」配合「諸行無常」觀想練習時,先不要想得太複雜。比如有人叫你名字,你會有反應;再來思考,和這個名字有聯結的身體是「常」還是「無常」。此階段就是用身體這一法來思惟「無常」,這個階段還無法想到細微的,先以粗的部分來練習思惟,是這樣的次第。我們開始需要先以「心所」來練習,不能立刻就認定「心所」所含攝的都不對、都需要斷除,不是如此。我們需要利用「心所」去做許多深刻的思惟。
問:我們在座上時可以用什麼比較細的方式來思惟「無常」呢?
答:一開始是做不到的,因為在思惟這些內容的念頭也是剎那剎那在改變。以我們目前能察覺的,比較細微的部分,就是用呼吸來練習了。所以「剎那的改變」,就是無常的定義。一開始練習時,先不要想「是否獨立存在」這個部分,而是反覆去練習觀察身體上細微的變化。
「四念住」和「四諦」對應的禪修
「身念住」對應「苦諦」
⇨苦諦特色: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
我們平時說三苦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「苦苦」就是純苦,就是病痛等等;「壞苦」就是一開始愉悅後來轉為痛苦;例如吃東西,一開始是享受,太飽就是苦;「行苦」就是有漏皆苦、周遍行苦。
這裡我們要先思考自己的身體(色蘊)是否為有漏、身體上有什麼苦。苦諦的特色就是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那麼為何「空」是苦諦的特色之一呢?可以先從每個特色一個一個的思惟開始。
經部、唯識宗和中觀宗沒有問題,但是毗婆沙宗有一個問題。自宗所說自性成立的「我」和外道所說的「我」有不同之處。(因為佛法中所說的「人無我」和「法無我」都已給予定義和名言安立。)四諦主要含攝在毗婆沙宗和經部,就是初轉法輪所宣講的部分。外道認為有一個外在的「我」;例如種下米的種子,以後得到的也是米,他們認為因和果之間的連結是由這個外在存在的「我」來造作其改變的,存在「我」的自性;但是內道徒認為這個改變是因為「緣起」的作用。為了釐清外道徒和內道徒在這個部分認定的不同,所以在四諦中苦諦的特色裡放入了「空」。
「四念住」是修三摩地的基礎之一,佛法總的來看,以《三十七道品》來說,第一個階段就是「四念住」,是地基,之後再加上出離心等等的修持。其他教派有說安止須先修,有說非必要。格魯派賈曹傑大師所著有關解釋《釋量論》的論著中有說道:「要獲得資糧道的資糧,必須先修安止。」也就是「九住心」的部分。
上一堂說了止修是共外道的修持。今天講到修安止的條件(資糧),五個條件都具足的話,最快六個月可以修成。
修安止的五個條件
- 環境適合:有的法本提到,合適的處所須有五個條件。
①容易取得食物。(不用另外花時間覓食)
②最好是有前人成就過之處;或是根本上師閉關過的處所。
③四大調合之處。(沒有各種天災)
④同伴必須是善友。(非破戒或是行非法之人)
⑤事先準備好修止各種資具。
- 少欲:不要汲汲追求自己不具足的資具。
- 知足:滿足於自己原已具足的資具。
- 戒除事多:戒律是守護好自己的心,沒有持戒的基礎,無法成辦任何功德。
- 戒除貪等尋思:對於惡尋思的串習是最不好的,這是最大的障礙。
2020/11/25 米拉師姐隨堂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