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察修練習,思惟「四無量心」
思維三苦,由親、中、怨的次序練習觀修
一開始先調整動機,吾人平時心易散亂,如何融合修習之理(前述五種)來調整自己散亂的心。
- 調整呼吸是最快的方便。(數息)
- 或是收攝心同時唸誦咒語。
- 以九節風的方法來調節氣。
- 以「四念住」止住修作心的收攝。
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的心,人在佛堂,心也還是在外頭流連徘徊散亂不已。所以噶當派上師有提到呼吸七次或是二十一次的吐息,來調整氣,收攝心。對於數息,算多了算少了也是一種障礙。上次說到了修行有五個障礙;其中「作意行」類似於成立法,「不作意行」類似於遮遣法,兩者都是修行上不需要的。
修習的分類:
♦️安住修—以「四念住」為基礎,進階就是「九住心」。
♦️觀察修—思惟「四無量心」,慈、悲、喜、捨,要各自分開來修。
四無量心
⒈捨無量:應先修此心,再修餘者。不分親疏愛憎,利益無量。
⒉慈無量:願眾生安樂。
⒊悲無量:願眾生離苦。
⒋喜無量:不遠離安慰的心。
修「四無量心」時,親、怨、中,應先修親,比較容易趣入,因為習氣關係,會希望自己的親人開心,不希望親人受苦。再者修中庸,思惟其亦曾為我母等等,最後才是修怨敵,希望其也能離苦得樂。
比量怎麼推呢?
修菩提心有二法:「七支因果」與「自他相換」
「七支因果」中的前三:知母、念恩、報恩,就是捨無量的部分。
捨心是修菩提心的基礎,如同要種作物時先需要一塊地,捨心就如同這一塊地。「慈心」如同種子;「悲心」如同澆灌的水;「喜」如同材料、工具;「菩提心」如同最後得到的果實。
思惟三苦:
苦苦:痛苦
壞苦:所謂的「快樂」
行苦:有漏皆苦
**噶當派有一種觀修的方便,如果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,教育、養育自己,最有恩的如果不是自己的母親,如果是父親或是爺爺、奶奶等等,也可以比量來推,就以這個角色來代替母親,代入去思惟觀想。
★練習觀修先從「親」開始,五分鐘的觀修。
透由觀察自他此世的各種習氣,得以了解這些都是來自宿世的習氣,不是這一世才新有的。就像動物為何一出生就懂得如何覓食,這就表示不是第一次,以前就有的習氣造作而成。若有困難、逆境產生時,不需要一直去執著痛苦,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後悔的心,懂得懺悔了,就會有改變。
★接著練習觀修「中」,就是以不認識的人為對象,來思惟知母、念恩、報恩。
2020/09/23 米拉師姐隨堂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