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四諦」的部分已說明完畢,接下來是「十六行相」的部分,以比量如何去推。
「四諦」的內涵對佛教徒而言是相當重要的,和之前相比,此次加上「四諦」的行相就更為清楚,因為談到了「四諦」的十六行相和十六個邪見。如果想更進一步學習苦諦和集諦,一定要學習《十二緣起》;如果想更了解滅諦和道諦的因果關係,就要學習《三十七佛子行》。這樣就是最仔細清楚的學習了。
苦的分類,簡單的說有三苦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;集諦就是以煩惱為上首的苦因;滅諦是以證得空正見、現證無我的智慧後屬之,即從見道開始,因為見道之前無法對治二障(解脫的障礙和成佛的障礙,即粗、細之分);道的話,分為大、小乘,又或是聲聞、獨覺和菩薩道,或是可分為十五個道。
道、如、行、出;「道」就像一條路一樣,解脫的路;「如」就是要能夠對治煩惱,現證無我的菩薩見道有法,藏文也可以同義為「明」、「理」;「行」,此有法能行無顛倒之道故;「出」,只要實修了現證無我的菩薩見道有法,離斷之後是再也不會復返的。
佛陀成就正覺果位之後,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:「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,有如甘露此法我已得,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,不如住于無語森林中。」當時,在印度的所有宗派都普遍地認為俱生我見是無誤的,在我見的基礎之上,再說前後世、因果等論述。在這樣一個環境下,導師世尊宣揚了無我見,這是一種違背當時世人想法的見解。因此說道:「若示於他無有誰能知」。之後,世尊轉了四諦法輪,說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等四諦十六行相。
宗大師很強調的「聞、思、修」三學,在「九住心」能做到嗎?在「九住心」的第三個階段「安住」時,即有了正念之後,才成立聞、思、修三學同時運用。資糧道和加行道是屬於有漏的凡夫道;真正的法指的是滅諦和道諦(即見道以上屬之),因為已遠離輪迴。
之前我們練習過「四念住」結合「四諦十六行相」的簡單禪修法。
「身念住」——有分為內和外。我們對身體有個邪見,會認為身體是常法、乾淨的、快樂的、獨立而有的(即為苦諦的四個邪見)。所以我們可以練習禪修,觀自己身體為無常、不淨、苦、空(在這裡先不要加入四部宗義的邏輯,先以破斥外道的俱生我執來思惟),來對治四個邪見。
「受念住」——因、集、緣、生。我們的各種感受都是有其前面的原因,不是由自在天所掌控。
「心念住」——要思惟心和心所,外道認為心無法改變,所以無法解脫。但是滅諦的見地中有提到,心是可以改變,有真實解脫的方法。就是把心的智慧用下去,就能得到無漏智慧而究竟解脫。
「法念住」——禪修思惟一切有為法為空。
★格西拉引導大家做「身念住」結合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的禪修,讓大家去思惟。並引導大家:這一世的身體結束之後,習氣是如何帶到下一世,是如何透由串習力對境遇緣再現起。在這一生,去年的習氣會帶到今年,一樣,這一生的習氣也會帶到下一世。所以培養好的習氣相當重要,這也就是為什麼做任何事之前,要先調整好動機,有了這樣的準備工作,就不容易破戒。噶當巴上師說,我們平常的惡行如大雨滂沱,不好好調整動機,平常做的以為是善行,其實都是雜染。如果能慢慢串習,建立起好的習慣,做事就不容易抱怨,做再多遍也不會覺得累、煩,就能夠恆時的去做。
★所以我們平時上完課,法本一闔,人離開了,也就忘得差不多了。我向你們講的課不是新的,都是其他的師長也講過的。所以我建議你們,上完課,要花一些時間,十幾分鐘都好,重新思惟一下整個上課的內容(早上起床後還沒下床時的時間最好),也可以和別人討論一下。這時候,透過在討論中不斷地思維、相互辯證,那些內涵就會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,到任何地方都不會再忘記。對法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,之後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,都能轉為自己更進步的動力。所以,來這邊上課的功德很大,但是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功德再做大一些,將這些聽聞到的內涵,真的變成自己的東西,真正幫助到自己和別人。
2021/03/31 米拉師姐隨堂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