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惡連一小罪皆莫做 眾善悉數圓滿盡奉行 自心己意時時遍調伏 如是佛陀教法精勤修
佛法,是內法,內,指的就是「心」。要升起菩提心空正見,或是反過來去造做惡業,善惡都是靠心。
導師釋迦牟尼佛的聖教是什麼,用最簡單的,大家唸過無數次,上座時常用課誦首書,釋迦牟尼佛禮讚文的偈誦「諸惡連一小罪皆莫做,眾善悉數圓滿盡奉行,自心己意時時遍調伏,如是佛陀教法精勤修」從這個來看,要行善斷惡,如何去做?
「自心己意」要持續地,時時刻刻去「調伏」,這就是佛陀教法的實修。
心平常在用的時候,我們沒有研究心的作用模式。我們在生活裡產生的快樂,痛苦,開不開心,害怕,憤怒是什麼?因對境而轉變了感受,種種心的作用是為什麼?一念就會想起的人事物,到底儲存在哪裡?這些每天都在發生,但我們卻不理解的「心的作用」。我們應該慢慢去研究拆解。
沒有這個理解,坐在蒲團上從零開始就想要發菩提心,或是變成禪修品質看心情:想做的時候禪修觀想清晰,本尊栩栩如生,不想做的時候觀想全部都模糊成一遍束手無策——或當貪嗔升起的時候,無法終止只能任由己心持續串習,即便對境離開都還無法轉換心情——這些狀況問題都有。
尊者在許多法會都說,要去學習心類學。原因就是在禪修之前,要去了解心的作用,讓空正見菩提心生起的基礎好一點。從粗到細的作用理解了,從平常生活裡面產生的心的作用,
這些不用問別人,透過自己具有的「心的作用」去認識心運作的方式,以這些現前的經驗去了解,利用這個材料去研究。才會知道自己是怎麼串習,怎麼把小的阻惱煩擾變成一個續流。
色法,大小顏色的比較,我們透過眼睛去觀察。心法,要自己去省察,思考:我在想什麼?我在哪裡?這些都是基礎訓練。我們完全不想的話,就算坐在蒲團上,或許也只是一個飄浮在半空中的學習。
心,是我們生活上普遍的用詞。用這個詞的時候,我們對這個細節其實是不了解的。
比如說心類學第一課就是討論心的體性,「認知」的定義:光明清淨。換句話說,是外在的染污障礙造成了偏差。
如果對心的體性沒有了知,會覺得心又做了善又做了惡,到底是善還是惡?或是要行善,需要很用功,作惡卻好像很容易,是不是人性本惡?了解心的光明與清淨,就會明白即便這些包裹著心的沈重染污,可能會讓我們一個小時,待在家裡坐著,也會發現惡多於善,但這是因為無始以來的造惡的習氣,但不是心的體性或是本俱。
了解心的體性並不是染污或是苦,就要進一步去了解心的作用,透過了解,比如分辨心和心所,知道善心所跟惡心所等。拆解了作用,知道哪些地方需要適時介入管理。
就像一個會開車的人,知道怎麼駕駛,快慢的控制方法。我們駕駛著自己的心,貪嗔痴出現的時候還猛踩油門加上反覆串習,把一點點發生,原本因為心的錯亂產生分別,還有機會察覺予以控制緩解,卻進一步視之為根本絕對,不斷加工,把小惡變成滂沱大雨不斷串習,這些增益減損,都是心的作用。
了解到這一個接著一個的作用,意識到這個是錯誤,分別,錯亂,對自心的扭曲染污,就來得及插手阻止。
舉例來說知道根現前知,這些不需要別人教,我們可以自己研究正確與否。後面再討論到比量,再決知,串習的不善的時候,能夠辨識善與不善的差異,原因,然後鍛鍊讓心可以安住。也許剛開始練習的時候,會覺得沒注意的時候還沒覺得妄念這麼多,一開始觀察後發現妄念多,內心不受控,安住所緣境的練習一開始,會立刻發現心沒有辦法,無法定在觀想的佛像本尊,沒有必要的吃喝拉撒全部都跑馬燈不停止。
宗大師說,一剎那都無法安住在所緣境上。用力一點可能撐幾個剎那,不用力的時候一剎那都停不下來,就像小孩子看到什麼就摸什麼,打破東西的機會。心的狀況,心的作用。
生活上,一點小小的不如意,在外面受了氣,回到家裡還遷怒的情況很常發生。我們的心矇矇糊糊的時候,這樣的事情很多。明白了心的散亂與錯亂後,在遇到大大小小不如意的時候,去研究,拆解,研究分別跟無分別,研究錯亂與現前。這些心有關的事,不是靠聽而已,而是要去研究,去做,去改變。
教材整理 https://omratnacenter.org/心類學概要定義與分類/
下密院昂然巴格西 如意寶樹佛學會住持 仁青桑布 [心類學教授開示-2021年6月27日/6月28日] https://omratnacenter.org/tag/心類學/ 藍熊同學整理筆記 #自心己意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