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隨堂筆記

禪修引導24-5:認識煩惱,把心當作所緣境

把向外攀緣的注意力收攝回內在內心的觀修

首先我們在聞法前要先調整動機,開始的動機和結束後的回向都很重要。聞、思、修,「聞」就是聽的部分,例如聽到「無常」;之後去思惟什麼是「無常」,所謂的剎那是如何消逝,這是「思」;暸解了無常的道理,怎麼開始從眼前去起修,是「修」的部分。又例如戒、定、慧,「戒」是守護的心;「定」是心安住在所緣境上;「慧」就是很多地方可以用比量去推,去如理抉擇。

之後要了解,佛法的重點不是在這一生,而是下一生乃至於未來生,為了在未來世要投生在人道,這是為了自己;更高遠的目標是為了一切和我一樣的有情也能離苦得樂,而必須有人身去修行。然後思惟,有生就有死,死時除法而外,餘皆無益,再好的親友也無法陪伴,什麼也帶不走。先用一分鐘來思惟以上調整聞法動機。

四念住之前說了,我們先依粗細的次第「身念住」⇨「受念住」⇨「心念住」⇨「法念住」,試著以四念住來收攝自己的心。覺得哪一個比較容易呢?

平時我們說有五十一個心所,好、壞都有,是無法同時運用的。例如我們在專注使用眼根的心所時,是無法同時使用耳根的心所的。仔細去觀察時會發現心所變換的速度非常快,所以我們無法辨別剎那剎那的變化,只能認出粗的無常的變化。例如:一張桌子去年和今年的差別,我們看得出來;但是分分秒秒的變化,我們是認不出來的,這是細的無常的變化。因為我們已經根深蒂固的習慣「常」、「有我」、「獨立存在」。

現在如果去尋找剎那變化的心,把心作為所緣境去修;亦或是把心作為慈悲的體性去修。

將所修作為心之境而修

思惟自己從出生到現在,身變了,心是如何轉變的呢?心是因還是果?從心去思惟無常這個道理。找得到心的因嗎?有感覺到心的改變嗎?如果此時開始抓不住自己的心,東想西想,這就是妄念出現了。這時就用數息來收攝,慢慢回到所緣上。或是以吐納七次或二十一次來收攝,如果忘了次數,代表心還在散亂。或是內道徒會在內心持咒,這也是收攝心的善巧,對治妄念的方便。

讓心成為所修的體性而修

將散亂的心成立為一個「慈心」或「悲心」的體性來修。這裡的關鍵是「心」和「體性」是無二無別的,不是分開來看的。平時我們看到一個受苦眾生,內心會悲憫,但是很快就忘了,這是因為有自、他的分別。如果成為同一個體性,就會感同身受,根本不會忘,內心會永遠記住,乃至於立即起身行動去幫助。這就是為何一再強調心不能散亂的原因。所以瞭解了,就可以開始從這個點去練習。

因勝解而修

可以思惟三毒的對治,例如過於貪時,就去思惟對境的缺失,去平衡過度增益其善妙的過患。

依發願證道而修

自己願效學聖者,仰望其修道證道之果,起而修學。

複習四無量心。修的對境依次第善巧排列,一開始是親或中皆可,最難的是怨敵。前二先修好,再來練習對怨敵修會比較容易。可以用「七因果」和「自他換」來練習。當我們實際去做時,會發現做不到,原因是什麼,是無始以來煩惱的習氣。但是習氣也是無常,也是可以改變的。在沒有遇緣時,習氣是潛伏(隨眠)著,等到緣一出現,立刻就引發。視個人的情況有各種不同。所以貪、嗔、痴各有兩萬一千隨眠煩惱,再加上三毒總體的二萬一千煩惱障,共有八萬四千煩惱。

煩惱主要的六個因:

  • 有所依故:如同種子般,平時隨眠著,遇合適因緣就發芽。
  • 有所緣故:煩惱需要所緣境,悅意不悅意都有其對境。
  • 有親近故:因為親近或共事而被影響。
  • 有邪教故:例如去看了或是去暸解了一些非正道的書,或是吸收了錯誤的邪知識,而受到影響。
  • 有數習故:數數去串習,以致煩惱更加熾盛。
  • 有作意故:因為誤解、扭曲而生煩惱,造作身、語的惡業。

2020/10/28 米拉師姐隨堂筆記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