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隨堂筆記

禪修引導24-20:認識菩提心

「如地水火風,藥及曠野樹,
願令諸眾生,無礙隨受用。
愛眾生如命,愛彼更愈之,
眾罪降我身,我善施眾生。
乃至有眾生,未得解脫時,
我雖成正覺,為彼住輪迴。 」

—— 龍樹菩薩《寶鬘論》〈第五品〉

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。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誓願成佛是菩提心的定義。
菩提心在體性上的分類,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。
《入行論》云:「總攝而言菩提心,應知有二種差別,謂即發起菩提願,及與趣入菩提行。」
又可分二: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,差別在有無空性的攝持。

發心又可分為四種,資糧道的發心和見道者的發心又不同:

  • 信解菩提心:資糧道和加行道的發心。
  • 清淨增上意樂菩提心:初地到七地的發心。
  • 異熟菩提心:七地到十地的發心。
  • 斷證菩提心:佛菩薩的發心。

又可以從菩提心的比喻來區分,共分為二十二個。例如在資糧道時,可分為三個階段,地;金子;月亮。作為比喻在資糧道不同的階段,菩提心所能彰顯的功德。

修菩提心的方式有二:寂天、聖天菩薩的自他換和無著、世親菩薩的七支因果。之前我們練習過,平等捨、知母、念恩、報恩···可以說是七支因果的相關部分。至於自他換,要先從愛我執的理解開始,思惟其過患和斷除後能得的利益。
「愛我執」,有些會譯成「我愛執」,這在藏文譯成中文時,名詞和動詞有點對不上來,所以現在都以「愛我執」的譯詞為主。

有時候我們其實對「愛我執」也不太瞭解其內涵,所以需要先思惟一下,想想其利弊,才會慢慢生起要去除的想法。所以,要先理解到,我們身上都有「愛我執」的毛病,才會有一種,「喔這個真的不好,必須要去除」的感覺。所以可以觀察一下自己,當遇到比自己優秀的人,內心有什麼感覺;遇到比自己差的人時,內心的狀態又是如何。就是說,要先清楚自己內心的狀態,和他人沒有什麼不同,所以才能同理到,彼此都是想要快樂,不想要痛苦的同樣心情。

所以當不理解這一層時,看到比自己差的,就容易欺負他,或是心裡有各種不如理的念頭,加在對方身上。如果,自己理解這一層,就能夠多方多角度的為對方著想,同理對方的難處。所以,平時我們不好好思惟這些愛我執衍生的問題,內心就容易僵化,不夠柔軟。如果對愛我執的形相、種種過失,有更深的感受,才更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同理,才能再進一步談到「自他換」。

待「愛我執」漸漸消除了,自然「愛他執」會慢慢生起。我們在練習吐納時,會觀想把愛我執吐出去,愛他執收回來。

《上師薈供》48頁:「是故至尊上師悲心尊,如母眾生罪障諸痛苦,當下成熟於我皆無遺,我諸善樂皆施予他人,祈請加持眾生皆安樂。」
所以當我們平時得一個小感冒,就能夠去想這是上師的加持,就不會因為太珍愛自己這個身體而生起種種煩惱。

當自己一看到自己悅意、喜歡的東西,立刻在我們五遍行的心所中生起顛倒的念頭,覺得眼前這個東西很不錯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我們說一法的顯現和存在的方式有相當大的落差。當下認為的「很不錯」,真的都沒有問題和缺點嗎?這些都要好好去思惟。

七支因果前前生起後後的順序:
知母⇨念恩⇨報恩⇨慈心⇨悲心⇨增上意樂⇨菩提心。
在最前面要先發「平等捨」,親、中、怨的觀想順序,應先從自己不會生貪、嗔的中庸眾生開始。如同大地一般,自己的心先平坦、平穩了,沒有對自己所緣的對象起貪、起嗔,就是一個善巧,在這個平坦的大地(平等捨心)上,就容易成立種種助緣(慈心、悲心等等),而收獲豊碩的莊稼(菩提心)了。

舉例,為什麼我們會對今生的母親有貪念,因為母親給我們賴以維生的種種助緣、種種愛護,所以我們容易對其生貪。同理,不只這一生,無始以來每一世的母親,都曾這麼照顧、愛護、各種辛勞的養育我們,難道不也應該同樣珍愛之嗎?

上面提供給各位幾個策勵發心的偈頌,如果各位能記下來,在任何時候都能憶念、思惟偈頌中的內涵,會很有幫助。
(偈頌的說明已經很白話了,不再贅述。)

2021/05/26 米拉師姐隨堂筆記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