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串習向內觀察自心
—如何收攝散亂的心
—心(和根門)收攝的好處;放縱的過患
▪️依四力懺悔,不具四力的話不算真的懺悔。—屬於動機調整的部分。
▪️宗大師在無上密的一個法本中有提到一個坐姿(森巴卻珠):雙腿不需盤,左腳在內,右腳在外,兩腳踝對齊和臍部呈一直線,;雙手(右手上左手下)交疊於臍部四指之下;兩腋稍微打開比較不易發熱而昏沈;下巴微微下壓,兩眼自然垂視,舌頭抵住上顎(避免口水流出,如果只有打坐幾分鐘則不需要這麼做)。
▪️宗大師所著無上密圓滿次第中的一個法本《日鄂滇佐》提到了一種關於「氣」的練習法:第一次吐吸氣時聲音大(鄰座的人都能聽到);第二次吐吸聲音比前稍小,第三次細小到似乎可以感覺到鼻毛在動一般。這樣做氣的練習能令心專注。
▪️晨起若無法做九節風,就自己活動調整一下身體姿勢,或觀想上師本尊之後做大禮拜,令心收攝不要散亂。這樣一整天不論做什麼事,在收攝心上面都會很有幫助。
▪️不練習收攝心的話,年紀大了就容易脾氣差、煩惱多、容易破戒。不仔細去細察自己的心到底在什麼地方散亂,就如同冰雹落下後,到後來融成一堆,再也理不清。(放牛喻:熟於調心者,如同擅於放牧之人,安坐在原地就能控制、引導牛群的動作方向;不熟調心者,如同不擅放牧之人,跟著牛群東奔西跑,也沒有能力引導、控制牛群。)
正講前行
聞、思、修
—討論會是「思」的實踐
—每月兩次《金剛薩埵》懺悔法觀修打坐是「修」的實踐
—《金剛薩埵》懺悔法——在家持守密乘戒律者懺罪還淨的方便下手處
佛法中再再強調聞、思、修,聞的部分機會很多,思的部分就如同我們今天要開始的第一次討論會,修的部分除了大家一起共修,每個人平時自己做功課、自己用功之外,還是不夠的。我是希望每個月能有二到三次,大家能來中心,花個40分鐘到一個小時的時間,試著靜下心來打坐。可以在每次打坐上課之前,先把要觀修的主題告訴大家,《金剛薩埵》、《九住心》、出離心等等都可以是打坐觀修的主題,或是同在一處,各自做自己的功課,就是利用這個場地和時間,好好的打坐一下,好好的觀修一下。我個人覺得這樣很好,有一個所緣境,專注的用功一會兒,而不是很快的把功課一下子趕完。平時大家做功課,都是快快唸過,沒有好好作觀,真正的修是修完之後,內心要有一些改變。雖然說快快唸過也是有資糧的,但是資糧不大。如果能在這之上,再加上菩提心和空正見的觀修就更好了。例如先好好觀想再作《金剛薩埵》懺悔法,之前有說過,破了密乘戒要還淨的話,有三種方法:
▪️自一位具格的上師處重受灌頂。(但這有難度,也不可能每次都這麼做。)
▪️自己修自入灌頂。(這個也有難度,儀軌本身也不短,前面修本尊,後面自入灌頂的儀軌也長,所以這個不容易做到。)
▪️《金剛薩埵》懺悔法。(儀軌不長,可以做到。)
懺悔一定要具足四力,一開始先花幾分鐘,把皈依的對境和懺悔的對境觀想好,然後好好思惟要懺悔的內容。接著觀想頭頂上安住著蓮花,其上有月墊,上面有種子字,種子字化金剛杵,金剛杵再轉為本尊······每一個部分花點時間清楚去觀想。如果在練習的過程中,發現觀修時出現一些情況,比如觀在頭頂上的蓮花、月墊等等好像快要掉落,無法很穩妥的安住在頂上。這樣的情況不用擔心,表示你有認真在作觀,不認真的話,連這種情形也不會發生。我們可以在月中和月底各排一個時間一起做,既是練習,也是修懺悔法。
現在很多人忙著學佛、修法,忙得累乎乎,但是內心卻沒什麼改變,有學和沒學都差不多,這樣有些可惜!差別一定有的,差別在哪裡一定要把它找出來——關鍵就在於心!我們的心定不下來,緣東緣西散亂不已。先不論修法內容,先好好觀察自己的心,到底在想什麼,到底要做什麼,是散亂在什麼地方,就會漸漸清楚自己常常不開心的點是什麼。佛世尊一開始也不是宣說資糧道、加行道···,是先講了何謂「苦」,每個人都有的,像看醫生一樣,先把病因找出來;再進一步講,不想要苦所以求快樂,那該怎麼作調整呢?真正來講,如果能善於調心,令心不散亂,就不會隨意發脾氣。
但是資糧道、加行道、空正見、菩提心···,對我來說還沒辦法,沒什麼感覺。如果我們能試著打坐一下,稍稍收攝散亂的心,比較不容易發脾氣,內心會如實有這樣的轉變,這個我覺得可以做得到。每個人都可以嘗試花十五到二十分鐘或甚至一個小時打坐一下,每個月二到三次,一年就有至少二十四個小時左右的積累,心裡會有感覺。每個人的感受不一定,會因為覺知到輪迴當中就是這樣的,慢慢的比如容易發脾氣、容易起貪等等負面的缺失,會獲得改善。苦樂的感受是比較得來的,我們不會滿足已經擁有的,卻不斷貪求得不到的。所以花個幾分鐘,試著向內觀察自心,找出自己的心到底在哪裡散亂,這也是一種打坐的方式。而不是一開始打坐就緣念不著邊際的內容,首先把自己散亂的心找回來,才會開始體會到一點味道,漸次的去轉變內心,自己起貪和生嗔的源頭是什麼,不斷不斷去做,就會轉變。如果不先將散亂的心找回來,而急於去究明之後的取捨處,如同虛空中的花朵一般,只會淪為沒有意義的爭論,這是捨本逐末,所以先後的次第還是不能錯亂。
聞、思、修,修的部分大家各自怎麼去做我不太清楚,寺院的話,每個月有兩次,大家會聚在一起作懺悔,以《六座瑜伽》或《金剛薩埵》儀軌等等方式。法友之間可以有另外的形式來做這個部分。我們想要獲得加持,法友之間也能做到,不一定要找高於我們的僧眾,《普賢行願品》中的偈頌說「於一塵中塵數佛,各處菩薩眾會中,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。」,法友的心難測難量未可得知,大家真誠的聚在一起,共同完成《金剛薩埵》懺悔法,也會達到相當的效果。
不作意行(放空)和作意行(緣東緣西),以上兩者在修行時都不需要。
2020/8/26 米拉師姐隨堂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