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稍微說明一下心和心所。
心:了解一法的體性。
心所:了解一法的特性。
心和心所依五種相應運作:
1.所依。2.所緣。3.形相。4.時間。5.質體。
今天我們先說明五個遍行氣。「ཀུན」:所有、一切、遍;「འགྲོ」:行走。藏文ཀུན་འགྲོ་ལྔ།直譯就是「五遍行」。五個都要具足,不能遺漏一個。
五個遍行
①受:若不具足,就沒有苦、樂、捨的感受。
②想:若不具足,就無法安立名言。
名言又可分為三種⇨
真名:無常、常、物···等等為真名。
假名:又分兩種:沒有原因的假名(想怎麼取怎麼取);有原因的假名(有其原因而安立其名)
相似的假名(以其具相似之形相而安立其名)。透由五根去認識、判別對境,而安立名言。(這種情況,不見得會有實際上的名言。)
③思:我們的思維中有分為總和別。舉例:我要一個手機時,先想到「手機」的這個念頭,就是「思」。
④作意:和上面的「思」不同的是,「思」是總的尋思,在上面的例子就是先想到「手機」,然後接著「作意」我要手機中「蘋果」這個牌子。
⑤觸:在苦樂等等的感受中,接著做出了選擇。
五遍行和心王要一起,不能分開,才能有作用。
以五遍行中的「受」為例,配合五個相應來說明:
眼根中有眼根的心所,各根門都有其所屬的心所,心所之間不能同時作用。以眼根為例,眼根之下的五遍行如何配合心所運作呢?當我們看著寶瓶時,五遍行的「受」和眼根的「心所」,共同「所依」為眼球。那麼這個受和心所的「所緣」為寶瓶。受和心所抓取了寶瓶這個對境而成立寶瓶的「形相」。受和心所的作用是同一個時間,沒有時間差,此為「時間」。受和心所會對焦在寶瓶的相同支分上,例如同時對焦在寶瓶的蓋子,稱為「質體」。
感覺上心和心所似乎是不同的兩個部分,其實也不是這樣。
接著說明菩提心:
世俗諦菩提心⇨單修菩提心,沒有空性的攝持。
勝義諦菩提心⇨結合空性修持的菩提心。
修持四無量心時,要先修捨心。怎麼修之前都說明過了。
修菩提心的原因有二:
1.所有眾生皆想離苦得樂,己亦如是,故應修之。
2.所有眾生皆曾為我母,故應修之。
四無量心中的「悲」和七支因果中的「悲」,此二悲心有所差別。
前者悲心的量是小乘也能接受的;後者悲心是菩提心的因,其量是不可測度的,故後者之悲心屬大乘所發的悲心。
可以比喻四無量心的「捨」是大地,「慈」、「悲」和「喜」是種種助緣,最後收成的莊稼是「菩提心」。
前已說,觀修捨心時,於親、中、怨,先後要如何安立。應先觀修中庸者,若先觀親者,易生貪;若先觀怨者,易生嗔,故應先排除親和怨,先觀中庸者為善巧。
修安止時,一開始不需要太複雜的想法,想給予對方拔苦與樂的想法,從生活中有的經驗感受去體會即可。事實上,我們一直對於苦樂沒有正確的體會,所以不斷在錯誤的經驗中反覆。因為我們不了解法實際存在的方式和法顯現的方式的偌大差別,所以身語意的種種造作都是顛倒,這是最主要痛苦的來源。
我們的尋思不間斷,即便在夢中也是持續著,如果能使心不要太散亂,穩定下來,這個心才是主人,心穩定了,隨之而忙得團團轉的身語等等也才能平靜下來。尋思少一些,再來做各種功課。
2020/05/12 米拉師姐隨堂筆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