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上課 隨堂筆記

心法的道路

佛法是一個內法,也就是一個心法。我們常說學習佛法要修習,修習有各種各樣的方法。做功課,是一個修行,依著佛法的意樂去幫忙別人,也是一個修行

佛教與非佛教的差別

同樣做一件事,用一般的想法或是佛法的角度,這兩者是不同的。以佈施這個行為來說,因為我有,我把自己用不到,我自己多給別人,這沒有太大的困難,這些不論是不是佛教徒,都可以,也都會這樣做。但是這跟佛法,用一個報恩的心態,去佈施去給予,帶著報答一切眾生,曾經當過我的母親的恩德來給予,這就不一定是一般會思考的。

佈施路邊的乞丐,如果對沒有接受佛法思維的人來說,可能難以想像,明明自己是可憐這個素昧平生的乞丐,怎麼會說報答他?怎麼說是自己的母親一般?這個角度就是佛法的智慧。

佈施,也能六波羅蜜和合修持

初地菩薩的修行,就是佈施,六度波羅蜜,第一度是佈施,而六度的其他智慧,也都是在菩薩行持裡,互相有關聯的。我們就算現在做不到初地菩薩的程度,也要開始累積一些正確的因。

佈施不僅是佈施度,和合起來修持的話,其他的菩薩資糧也會一起累積,這就要靠動機與思維。佈施的時候想到「空性智慧」智慧度,佈施的三轉體空:自己的空性,佈施材料的空性,對境的空性,降低對回報的期待與執著。佈施的時候修「精進」,精進白話來說就是規則紀律,用禮貌恭敬,嚴謹慎重的態度去佈施,就修持了精進度。

佈施的時候思考對境,先從一切如母有情開始感謝接受佈施的對境,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修持佈施累積資糧。接著在思考對境如果從需要感恩的人來到敵人,去研究為什麼如果對境是敵人我們就卡住了。那藉這個機會再去研究,什麼是敵人?敵人對我們的恩惠,是讓我們修忍辱的人,思維了「安忍」。

修行無法落地的原因?

我們目前的修行是,沒有人煩我們的時候沒問題,遇到考驗的時候就不一定了。我們現在不要說是敵人,親人煩我們的時候,我們都可能立刻回嘴。

我們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?因為我們還不了解自己的心的性質與作用。我們常用這個詞「心」,但是卻不太了解這個意義跟力量。我們有思考過,自己這個人,最大的寶藏是什麼嗎?就是這個「心」。

不了解心的狀況會有哪些問題?就是無法整理那些己所不欲又驅之不去的煩惱,因為我們不確定煩惱跟心的關係。

煩惱和這個心是無二無別的嗎?心是煩惱嗎?煩惱和心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?心是煩惱造作的嗎?煩惱在哪裡?心和煩惱怎麼去區分?煩惱可不可以被解決?心是煩惱,煩惱也是心,是這樣嗎?這就是我們主要的佛法研究,

努力與煩惱分手

如果我們知道心的體性是清淨,知道煩惱是外來的客塵,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好好用這個心的原因是什麼?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分辨煩惱,我們這個尊貴的心,卻常常被煩惱呼來喚去,替煩惱服務,為煩惱所驅使。

我們沒有辦法跟無始以來與我們為伴的煩惱分手。我們與煩惱為友的時間太久,要給自己這麼信賴,相處許久,一直認為是朋友的煩惱,打個很低的分數,承認他本害無一利,與煩惱分手,我們做不到。

我們要想想,如果自己的家被一個外來的客人佔據,我們會有多不甘心?但是我們現在卻把自己的主控權交給了煩惱,讓煩惱當自己的主人,尊貴,清淨充滿力量的心變成了煩惱的奴才。

現在,煩惱偶爾來坐坐,還是煩惱喧賓讀主,變成了家的主人?

當我們煩惱的時候,我們會想找一個對我們說真心話的朋友,會用真心撫慰我們的煩惱的朋友。不會去找一個帶著煩惱,增加更多苦惱的朋友。我們其實一直知道「煩惱」與「真心」的差別,也知道要用真心去除煩惱的力量。

減少煩惱的蝴蝶效應

你原本開開心心的時候,旁邊的人冷不防給了你一個不如意的事,你的心沒有選擇善的態度或表達,沒有使用智慧來轉化,而是拿出你的煩惱,與對方的煩惱結為連理。搞不好還為了別人罵我一分鐘,我罵得更高明,或是罵了兩分鐘而沾沾自喜。

但是回過頭去,這兩分鐘因煩惱動氣而做的逞一時之快,可能產生什麼效應?倘若這是個明後天還要見面的人,假設這個不愉快只有那他罵我的一分鐘就消化完; 我罵了兩分鐘以後,明後天再見到的時候更氣。或是我在一兩個月後喝著咖啡想到這個人,氣到連咖啡的味道都嘗不出來,這是不是那兩分鐘的煩惱的作用?

以我們現在的功夫,肯定忍不住。罵來罵去,我們可能還是免不了。但是罵完了,想上想想這是不是好的?這樣想,我們就會調整自己的內心,會慢慢改變,改變就是透過這樣,多想、多思考而來的。

當下聽了口訣就能馬上從今天開始,完全不發脾氣,就像拿一個剪刀,把煩惱或習氣剪開,我們沒有辦法。我們要洗滌,用力反覆搓揉這個染污,培養一個新的習慣,新的作用力,一次二次,慢慢習慣。從家庭開始,社團開始,最後擴大到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和平,開心快樂都會在這裡出現的。當我們的煩惱減少,我們就會開心,

修行是什麼?

修行,就是學習著去控制自己的心。

很多人從外表來看,假設學佛跟普遍的宗教行為一般,是膜拜虛擬的迷信。或佛法跟其他宗教一樣,都是講慈心悲心幫助其他人的概念。但是學佛的人要知道,佛教最獨特的,是心的狀況,對心的研究。淨除內心的煩惱,總有一天圓滿斷除。這並不是因為,是導師釋迦牟尼佛說的,所以我們相信,而是現代的人可以去實踐,去檢驗的。而學習跟修行的方式,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。

入菩薩行論的偈誦「何需足量革,盡覆此大地,片革墊靴底,即同覆大地。」我們要的是好好穿上一雙鞋,而不是把腳下要走過的路上的刺都撿起來。我們要改的是自己,自心的狀態與想法,而不是去要求他人改變。

一步一步怎麼開始?舉例:持咒,心專注在觀音上面,在唸六字大明咒的時候,不是嘴巴在唸,是心在唸。持咒的那一段時間,就是心裡想著觀音,只想著觀音。用這個習慣持咒,心就會慢慢控制下來。我們常常手轉著唸珠,嘴巴喃喃唸著,唸了幾遍,轉了幾圈不知道,心不在這裡,可能在管著鄰居的瑣事,或是飛到親人朋友同事家人那邊,這就是所謂的「掉舉」。

在我們練習「九住心」的時候,禪修,或是白話說,我們要專心的時候,會遇到的兩個障礙,「昏沉」「掉舉」。昏沈,就像想睡覺,提不起精神。我們把功課當作一定要做的交差,但是心已經去睡覺了,就是昏沈。

但也不用想我是一個很糟的學生,這單純因為從無始以來的心受到染污的習氣,這不是一個特別的障礙,而是一個普遍的問題。我們就發願要改變,要好好做。每一次好好做,把好好做的點滴都開開心心迴向給家人朋友,供養諸佛菩薩一切眾生。這樣慢慢訓練,那個做功課交差的習慣就會越來越減少。

專心唸一遍專心的功德,比不專心念一圈的功德更大,因為那一遍,你調伏了自己的內心。

下密院昂然巴格西 如意寶樹佛學會住持 仁青桑布
[心類學教授開示-2023年6月24日]
藥師佛法會/觀音學院預備課程 前行開示
藍熊同學整理筆記 #自心己意工作室

發佈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